Address
10089台北市中正區辛亥路一段22號4樓
4F. No. 22 Sec. 1 Xin-hai Rd., Taipei City 10089 TAIWAN
Work Hours
周一至周五:9AM - 6PM
Monday to Friday: 9AM - 6PM
Address
10089台北市中正區辛亥路一段22號4樓
4F. No. 22 Sec. 1 Xin-hai Rd., Taipei City 10089 TAIWAN
Work Hours
周一至周五:9AM - 6PM
Monday to Friday: 9AM - 6PM
$965
The Jesuit-led Ricci Institutes of Taipei and Paris,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Grand Ricci, the largest Chinese-French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ever compiled. Co-published by Desclée de Brower, this work contains 13,500 single characters and 300,000 Chinese expressions, spanning seven volumes and 9,000 pages.
The Jesuit-led Ricci Institutes of Taipei and Paris,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Grand Ricci, the largest Chinese-French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ever compiled. Co-published by Desclée de Brower, this work contains 13,500 single characters and 300,000 Chinese expressions, spanning seven volumes and 9,000 pages.
The Grand Ricci, named after Matteo Ricci — the Jesuit who initiated dialo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 is a unique work, begun in 1949 by a group of Jesuits in Macao, and then in Taiwan. It is an unparalleled publication effort in any European language, covering more than 4,000 years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he origins of its script, and extending up to the most contemporary usage. Specialized vocabulary is organized into 180 branches of knowledge: astronomy, Buddhism, medicine, finance, etc.
Following the publication of the Petit Ricci in 1976 (6,000 characters and 50,000 expressions) and the Dictionnaire de Caractères Chinois (13,500 single characters) at the end of 1999, the Grand Ricci is the culmination of a joint effort by the Ricci Institutes of Paris and Taipei. More than 200 specialists helped prepare and edit this work, including some of the leading names in French sinology and Chinese lexicography.
This work is intended for sinologists, linguists, translators, teachers, students, and all other people interested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thought. It provides them with information on developments in script and changes in meanings over the years.
《利氏漢法辭典》Le Grand Ricci共七大冊,加上《索引補編》,約九千頁, 一萬三千五百個漢字及三十萬個詞組, 唯一收錄漢字古典用法、書寫方式與現代用法的辭典, 辭典尺寸27cm × 27cm
源起
利氏學社 (Les Instituts Ricci)負責編纂《利氏漢法辭典》Le Grand Ricci,歷經了五十年辛苦的耕耘,在耶穌會士以及各方專家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克服多重的困難,終於讓《利氏漢法辭典》在千禧年問世。這也是傳教士們對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動,再次貢獻心力。這部大字典的規模,可說是史無先例。
辭典介紹
《利氏漢法辭典》收錄了13500個漢語單字,是瞭解中國語言及文化的重要工具。其中有兩千個字要追溯到現今被發現最早期的文字:計有甲骨文──占卜用的銘文,通常刻在龜殼、牛的肩胛骨(始於1500B.C.),以及刻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金文。另外,我們還標示這些文字在古籍代表的涵意,及其字義的轉變。
辭典的13500個字義,每一條都附有詳細的說明、釋義,這些說明涵蓋一般的字及特殊的用法。漢字對應的法文字,選用上都很精確。在說明字義的同時,也列出漢字的演變,包括書寫體的改變,從古至今字義的轉變,以及文字的用法。
每一頁均有下述資料:(1)字的不同發音;(2)部首和筆畫;(3)常用字、出現頻率;(4)單字有另一種發音時該字之字義;(5)共有八種不同的拼音方式;(6)該頁所有的單字,繁體簡體並列;(7)字的不同寫法;(8)單字所屬學門/範疇;(9)單字之序號,以便利檢索辨識;(10)重要的字義、註釋以粗體字標明;(11)若該字有其他聲調,但字義仍相同,亦會標示;(12)方言用法;(13)同義字;(14)單字的主要發音之字義分析;(15)單字於西元二世紀前的古書用法,以及《說文解字》的註釋;(16)單字在商朝或周朝金文的字義和寫法,並註明其書體(甲骨文、金文);(17)甲骨文的寫法,原始字義的分析。
每個字所屬之特定字義,均加註學門或類別,並標明使用情境(如禮貌用法、常用、口語、粗俗、貶抑等),及單字之舊式/作廢的用法或字義,至於文體(如正式、文學、書信體等)也會在字典中加以註明。若單字可當成姓氏使用,也會特別標示出來。
辭典的編排依據漢字的發音規則採衛氏羅馬拼音(Wade romanization),或稱「國語羅馬字」,另附注音符號查閱。每一頁上緣的頁角,同時標示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系統。
要使用這部辭典,也可藉助《索引補篇》。
《索引補篇》中有許多的檢索對照表,用來輔助辭典的使用,包括:使用及體例說明、略語及學門的檢索說明、衛氏拼音與通用拼音的交互對照表、衛氏拼音與法語拼音(E.F.E.O.)交互對照表、注音符號與魏氏拼音交互對照表、康熙部首檢索與新式部首檢索交互對照表、部首檢索表、總筆畫檢索表、衛氏拼音檢索表、通用拼音檢索表、繁體字簡體字對照表(依繁體字筆畫排列)、難檢字索引、筆畫與衛氏拼音檢索表。
《利氏漢法辭典》Le Grand Ricci涵蓋兩百個學門(天文、太空、化學、生物、金融、法律、哲學、藝術、文學等),共計九千頁,除了放進《利氏漢法大字典》原有的一萬三千五百個漢字以外,並收錄三十萬個詞組,可說是中國古代至今的語文、歷史、風俗習慣、文化的大型百科全書。詞組是中國語文的主要結構,由一個字或多個字組成。詞組的註解均條列分明,除了現代漢語的用法以外,還有古典、科技方面的用法也在其列。我們還特別就中國的世界觀、宇宙觀,特別是在天文、音樂、星象(五行、曆法等)方面多加關注。如此一來,辭典兼顧了語文的各個面向,並根據語言或文化的內涵,分門別類加以註釋。
利氏漢法辭典是由台北與巴黎的利氏學社,經過半世紀的努力所打造完成的,可說是至今規模最大、編纂時間最長、動員人數也最多的一部漢法辭典。利氏漢法辭典的全名為Grand dictionnaire Ricci de la langue chinoise,共計七大冊,重十七點五公斤,於二○○一年出版;而利氏學社在一九九九年所出版的利氏漢法大字典(Dictionnaire Ricci de caractères chinois),共三大冊,則是辭典正式推出前所展現的階段性成果。
利氏學社以耶穌會的漢學先鋒利瑪竇(Mateo Ricci)為名,不僅因為利瑪竇是耶穌會士至中國傳教的第一人,其先驅的意義更彰顯了利氏學社的使命與精神:在中華文化的環境中,從事各學科的研究,以開創知識分子及跨宗教的對話。
說到雙語辭典,就不能不提及傳教士對辭典編纂的努力。從長遠的歷史來看,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對談,得以持續不斷地進行,著實應歸功於耶穌會士的持之以恆與努力不懈。一群外地來的傳教士,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紮根,穿漢服、學漢語,展現出無比的決心與堅定。語言的學習與文化的學習一樣,皆需秉持謙遜的態度,保持極大的耐心與毅力。而耶穌會士對中國語言與文化的熱愛,更可由百年來的辭典編纂工作中一覽無疑。
再回到利氏漢法辭典的編纂。辭典的歷史正是一段百折不撓的見證,是集結了耶穌會士與其研究員,歷時逾半世紀的浩大工程所展現的成果。
此項工作的開始,應該回溯到一九四九年。前駐河北省大名縣的匈牙利籍傳教士馬駿聲(Eugene Zsamar)神父,深感中國境內無一部足以應用的漢匈詞典,於是以商務版的國語辭典為藍本,將每字做一卡片,分譯匈文,獨自一人默默地進行此一艱鉅任務。同時期,在河北省献縣傳教的兩位法籍神父─巴志永(Henri Pattyn)與杜隱之(André Deltour)神父─也正蒐集資料,準備從事「中文與法文」對照字典的編譯工作。這兩部字典的編纂工作,在剛開始時是分別進行的。
一九四九年,在中共佔據北京之前,神父們各自帶著他們的資料避往澳門。兩位神父在澳門會晤之後,談起彼此的工作,雖為匈、法文各有不同,卻同樣以漢文為主,於是決定共同攜手合作。一九五○年,原來僅有漢法、漢匈兩組語言,次年即增譯西班牙與拉丁兩種文字。
一九五二年夏天,四組語言團隊首先在澳門展開工作,翌年九月之後則移師台中繼續進行。抵台後第二年,在揚州傳教的美國神父也加入工作團,開始了中英部分的編譯工作。至此,共集結了五組編纂辭典的語言團隊:西班牙籍的高欲剛(John A. Goyoaga)神父受聘為工作團的領導人;一九五三年又加聘了一位法籍神父甘易逢(Yves E. Raguin)為副領導人。
二十幾位耶穌會士,會同中國籍學者,圍聚在圓桌旁工作,桌上則堆滿了參考資料。編纂辭典的首要工作,便是製作大量的紙卡─先將所有蒐集來的資料製成卡片,包含一般常用的詞彙、古代用法、未曾記載的新詞、或辭典中已收錄但衍生出的新義……等一一記錄,再將所有的材料分門別類,所使用的工具就只有筆、打字機、影印機、剪刀和漿糊。
編製卡片是一項費時、耗力又繁雜的工程。編纂小組先從漢語辭典著手,耐心地將所有的定義加以切割、編纂,繼而擴及漢語及外語辭典。共匯集了約兩百萬張紙卡,這些資料至今仍保存於台北利氏學社。在修訂初稿的過程中,有的引文不充分、出處不正確、解釋不明確,或甚至出現錯誤的情形,幾近全數的原始定義須進行增補或更正的工作。雖然自一九五四年起,辭典的基本資料已大致匯集,但其後的修訂工作,卻耗時了近五十年……。
在初期的活躍之後,突如其來的進度遲滯,使負責此計畫的耶穌會會長困惑失措。此外,在台使徒活動的推展促使多位神父轉往不同的領域,甚至甘神父本人也在一九五九年被派往越南。待他於一九六四年返台時,首先必須面對的是賀之緘(Thomas Carroll)神父的過世,賀神父是美國籍耶穌會士,他在辭典學與考古學的學識素養對辭典最為難能可貴。這樣艱困的處境引領雷煥章(Jean Lefeuvre)神父轉而研究甲骨文。
除了辭典在編纂前期所遭遇的困難之外,在歷時五十二年漫長的編纂過程中,一路上也幾度面臨極大的困境。時任台北利氏學社主任的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神父,回憶起極為艱難的時刻「……整個會議過程進行得相當困難。大辭典的工程在動工四十五年後,整個計劃面臨難產,甚至到了無法結束的地步,最後要做的決定,全是最有爭議的議題。……我們可憐的大辭典,儘管也是相當豐富,永遠無法像這棵樹來得這樣豐繁,一言以蔽之,實在歷經苦痛、曲折,在甚為不順利的情況下成長。」
八○年代末期,電腦技術將辭典編輯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工作團隊將兩百多萬張的資料卡一一鍵入電腦,藉著現代科技之便,辭典的編輯、校對、索引工作更為便利。趙儀文(Yves Camus)神父在台北監督整個打字的作業情形,將收集的所有詞彙分門別類為兩百個專門學科;巴黎利氏學社則在顧從義(Claude Larre)神父的領導下,將上百位學者所完成的內容逐一校對、進行修改。在十年期間,所有的資料庫,在專家學者與編輯者,在巴黎與台北間,不斷地往返,以期臻於完美無瑕的境地。
在巴黎與台北利氏學社的共同努力下,台北利氏學社負責前期的研究編輯工作,巴黎利氏學社則負責後期的審定、排版、印刷與行銷。西元二○○一年,也正是利瑪竇定居北京的第四百週年,利氏漢法辭典終於問世。
利氏漢法辭典共收錄了13500個漢字,300000個詞組,每個字都有豐富的詮釋方式。從一般語意到特殊用法,分層羅列。其中有超過二千個字可追溯至文字的起源,也就是書寫於龜板與獸骨上的甲骨文,以及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除了由古到今字型的演變之外,還收錄漢字在古籍中所代表的意義,意即漢字的古代用法。
在字義方面,除了註明所屬的學門領域,還標明文體(正式說法、文學用語或書信體等)以及使用的情境(如禮貌、口語、粗俗、貶抑等用法)。整體來說,辭典的內容包含:漢字的使用頻率、各種讀音、不同的拼音方式(注音符號、羅馬拼音:包含威妥瑪式拼音與漢語拼音)、繁簡字體並列、字的序號、所屬學門、方言用法、同義字、漢字於西元二世紀前的古書用法、以及說文解字的注釋、漢字在商朝或周朝金文的字義和寫法,並註明其書體(甲骨文、金文)、原始字義的分析。
除此之外,辭典所匯集的詞彙廣泛,涵蓋約兩百個專門學科。不僅包括中國文化本身的字彙,還收錄西方藝術與科學的中文翻譯字彙,以及新的人文知識領域(資訊、電子、生化、核能、生態學……)。利氏漢法辭典所涵蓋的內容遠超過一本辭典,更像是一部百科全書類型的辭典資料庫。
利氏漢法辭典除了收錄字彙與詞組眾多,涵蓋內容廣泛之外,還兼收漢字的起源、古今的字型與字義演變。面對如此「重量級」的一套辭典,一般的使用者在剛開始使用時,可能會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因為它的檢索方式與一般的辭典大不相同。
多數的使用者在翻閱辭典時,通常極少、甚至從來不曾閱讀辭典的使用說明,就可直接查找所需的資料。因為一般辭典的檢索方式大同小異,大多在前面或後面加列幾張檢索表,即可幫助使用者快速找到所查的單字,此外這些檢索說明,通常不會佔據太大的篇幅。利氏漢法辭典則不然,它的檢索系統不僅龐大,而且複雜:除了繁、簡字體兼收之外,光是發音的部分,就收錄了注音符號、漢語拼音、威妥瑪式拼音、法語拼音與國語羅馬字,共五類不同的拼音系統。因而必須獨立另編一冊「附錄索引(Dossiers et index)」,才能完整地呈現大辭典包羅萬象的內容,交互參照的複雜程度,以及編輯群縝密的思考與編排考量,除了可看出利氏漢法辭典是如何地結合了字源學、語音學、字義學等語言要素,也可一窺漢語的奧妙。
為了適應不同語言的使用者,配合使用者對字詞的認識程度,利氏漢法辭典採用多元且交錯的檢索方式。若參考利氏漢法辭典的「附錄索引」,可將辭典的檢索方式約略分為:拼音檢索(Concordance des romanisations)、部首檢索(Concordance des radicaux)、詞目檢索(Index des entrées)、繁簡字檢索(Concordance des caractères complets et simplifiés)、難字檢索表(Caractères difficiles à trouver)。
究竟該使用何種檢索方式最合適,必須根據辭典使用者所熟悉的方式、對單字的認識程度,以及在檢索時所欲得到的初步訊息,多方面衡量之下,便能找出合適的檢索方式,也因此,即使是同一位檢索者,在查找資料時也不一定總是依循相同的步驟,而是依據已知條件,選擇不同的檢索方式。如此錯綜複雜的檢索方式,可說是利氏漢法辭典另一項野心的呈現,企圖便利各種情況與各類型的使用者,使中文或西文的使用者能同時方便查詢,這也是利氏漢法辭典的特色之一。
應特別注意的是:「難字檢索表」係針對較難查檢的單字所整理,因此在檢索單字的同時,也標示了難字的部首,以供參考;另外,因為是「難字檢索表」,因此並非所有的字都列出,只有部首與讀音難以辨識的單字才整理在此表中。
Language: French, Chinese
Hardcover: 7 vols
ISBN: 2-220-04667-2
重量 | 18 公斤 |
---|